得稍事休整;二则午后攻城与夜战衔接紧密,士兵不致脱力。但司马尚三将另有一番想头:函谷关缩于两山之内,城下最多容纳两万多人攻城,赵魏韩三军二十四万人,足够轮番猛攻,无须担心士兵脱力;若能在楚军拿下武关之前攻克函谷关,先期直入关中腹地,那便是一战扬名天下。有了这番想头,三将不约而同地喊出一声“早打好”。于是,三军部署惊人的一致:三万骑兵留守大本营,五万步兵轻装疾进猛烈攻城;关城一旦攻克,后续骑兵立即长驱直入;即或攻城战旷日持久,各军步兵也可轮换回大本营休整。如此部署之下,十五万步兵全部轻装,只带一日干粮,只带与攻城相关的兵器,其余辎重全部留在了大本营。
部署一定,三军午夜出动,轻装疾进,太阳出山时赶到了函谷关下。一看函谷关并无重兵布防,三将大是振奋,一声令下,三军各出一个万人方阵:赵军居中,魏军在北,韩军在南,一齐猛攻。三将城下约定:谁先破城,函谷关便归谁之国家。约定一立,三将立即各自晓谕本军,并立下绝世重赏:第一个登上城头者立赏千金,封千户。对于浴血沙场的军兵来说,赏金多少是身外之物,当真战死了还不一定领得到;千户封地可是子孙承袭万世不移的爵位,当真是千载难逢。如此赏格一出,三军将士人人血脉偾张,山呼海啸向函谷关杀来。
胡阳大吼一声:“狼烟烽火!打——”
战国之世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,就此开打。
函谷关,当世视为天下第一关。
函谷关地形极为特殊[9]:卡在陕陌山塬与崤山连绵群山之中,且不在山口。如此山塬环结,林木苍茫,人迹罕至,形成了横亘中原与秦川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广袤天险。秦国收复河西,重新夺回函谷关后大加修葺,关城全部改用长大石条砌垒,又将关城城墙向两岸山塬各自伸展了十余里,成了以关城为轴心的一道小长城。长城两端山顶处,设置了两座烽火台。但有敌情,孤直两柱狼烟在山顶直冲云天,关中蓝田塬也能一目了然。
出关探敌时,白起详细巡查了函谷关防御,末了只问胡阳一句:“大军一旦攻城,能否支撑三日?”胡阳思忖片刻,慨然拱手道:“禀报左更:外无救援,胡阳足可支撑旬日有余。”白起一摆手:“好。我不增兵。但起狼烟,算你开打。支撑三日,大功一件。”
今日城头一望,胡阳便知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。他按照预先谋划,将一万甲士分成了两班迎敌,每班五千,每两个时辰一轮换。因关城两端有长城二十里,所以每班专设了一千名游击手,哪里吃紧赶哪里。
赵魏韩三军各一万攻城,面对地形却大相径庭。
居中猛攻的赵军,正面对矗立在两山峡谷中的关城箭楼,城外大道连同道边低缓山坡,统共也就一二里宽。这是函谷关核心,也是攻城主要方向。司马尚夺取头功心切,连日来精心筹划:百人一副云梯,千人一架云车,共一百副云梯十架云车,结实的粗麻绳与铁钩、砍刀、大斧等攻城一应器具反复查验无误。更为厉害的一手是:司马尚从无法直接攻城的后续大军中集中了三千名强弓硬弩手,要彻底压制函谷关箭雨。
号角一起,司马尚大吼一声:“放箭!”
列好阵势的三千副强弓硬弩一齐开射,密集箭雨在一片尖啸中向箭楼与城墙猛烈倾泻过去。一时之间,函谷关箭楼城墙几被箭雨淹没,朦胧模糊得几乎从峡谷之间骤然消失。此时战鼓大起,五十个百人队拥着云梯推着云车山呼海啸般冲向城墙。只要云梯搭住城墙,云车在城下立起,城下箭雨停止倾泻,攻城战便进入了近身肉搏,十有八九便是大功告成了。
眼看云梯呼啸靠住了城墙,云车也高高耸立起来,爬城猛士已经纷纷踏上云车木梯,城上竟没有动静。司马尚心念一闪哈哈大笑:“停射!函谷关空城……”话未落点,突闻城头鼓声大作梆声响亮,仿佛沉雷压顶,密集巨石沿着城墙斜面轰隆隆滚砸下来,一浪接一浪连绵不断。云梯云车在隆隆滚来的巨石猛击下,一片嘁里咔嚓哎哟哇啦,顷刻之间被击毁压垮挤碎。与此同时,遍布女墙的箭孔也激射出密集箭雨,只顾奔突躲避巨石的士兵们做了活活箭靶,一个个带箭冒血插在大石缝中无法挪动。不消片刻,第一波五千兵士死伤大半。
司马尚面色铁青,想喊什么硬是愣怔着喊不出来,憋得片刻,跳脚大吼:“第二阵给我再上!拿不下函谷关都给我死!”
北面魏军与南面韩军,面对的却是林木葱茏怪石嶙峋的山塬。
两军站在山下,只能遥遥看见函谷关长城上的旌旗狼烟,不说猛攻,爬到长城脚下只怕也是难上加难。新垣衍在山坡大石上瞭望片刻,看了看风向,一咬牙吼道:“烧!烧光这些山林,踏出一条路来!”魏军一声呐喊,从后军辎重车搬来了几十桶火油,浇泼在林木葱茏处。时当中秋草木干黄,一举火把,燎原大火顺着山势烧了上去。
南面山下韩军一看北面大火烧起,顿时恍然,连忙效法。
片刻之间,函谷关南面山头也是一片火海卷向长城。两边山头欢呼声遥
四、河外大开打 白起初帅刁猛狠(3/8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